复辟资本主义

Peter Main

Restoring capitalism: Special Economic Zones

2000年11月9日

从本质上说,中国在1979年后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完全独立于中国其他地方经济之外的。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使中国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并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

经济特区生产的产品都不流入国内市场,而是用于出口。外国公司则享有税务减免和廉价劳动力的优惠。政府同时还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助。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飞速发展。随着它们的发展,生产重心从最初的生产玩具和塑料制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了纺织企业,随后又转向生产电子和光学仪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种生产设备和资本开始向工资更低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转移。经济特区越来越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如房产物业管理、保险业和金融业等。

从这里我们看到,尽管这个资本主义的飞地被认为是封闭、与中国其他地区隔离的,但它在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已开始对其边界之外的地区发生影响。它们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许多来自乡镇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市场。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由于通向国内市场的门槛降低,以及外资公司被授权在更多地方建立,经济特区的影响增强了。

经济特区是经受过外资训练的雇佣者和短期合同工的合法来源,它们被称为“边界资本主义”,发挥着巨大的引资效应。它们向政府和国企购买原料;特别在沿海省份,它们日益显著地把乡镇企业纳入自己的轨道,并建立起世界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联系。

今天,在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WTO)后,它们“特”的地位早已消失。在资本主义的复辟者们看来,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外资在资本主义复辟中的作用

2000年11月4日

外国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在中国资本主义复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直到1979年,所有的中国公司都不允许外国投资。鉴于中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即使国家不禁止外资,有没有人会自愿投资也值得怀疑。

刚开始外资的增长是很缓慢的,到了1984年也只有250家国有企业被允许与外资合作成为“混合股份企业”。在1979到1984年间仅有18亿美元的外资投入,而这期间国家的外国借款却高达110亿美元。

在八十年代后来的几年直至1989年因天安门大屠杀(六四事件)而出现外资的骤减为止,尽管外资总量有所增长,但外资的闸口真正打开却是在1992年中共实行根本性政策转变之后。截至1994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引资国——该年就有330亿美元的外资进入。

现在,外资被允许设立独资公司并可以在全国任何省份投资。根据官方的工业人口普查的数据,1995年中国境内有外资参与的公司达59000个,它们雇佣了近九百万人,占工业劳动力总数的13.6%,其产出占工业总产出的13.1%。

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肯定会对国家经济性质发生影响。外国贷给中国的钱是保证能取回的,与此同时,外资以控股的形式加入到混合企业或外资独资公司中,也就是投入到生产中,外国资本家希望即使不控制生产,也多多少少能影响生产,从而获得一定的利润。

大量引入外资的结果是瓦解了计划经济中原有的生产和分配关系,加速了以利润为目的的新企业的产生。在1992年后允许外资投入到大型国有企业中,这个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播下资本主义的种子

2000年11月14日

在1978年改革的前夕,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农民以“人民公社”的方式组织起来。一个生产队有超过100个农户,覆盖当地所有的农田,但这些生产队和“公社”本质上不过是小农庄的再版罢了。

生产上的决策和调配是由公社级别决定的,和国家计划的规定要相一致。尽管这种体制有某些方面的优势,例如利于传播和应用现代技术及组织大型工程(如灌溉),它的优点显然不足以弥补其缺点。因为根据国家计划的规定,每个地区都必须生产同一种作物,这不仅无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且产品的运输费用也更高昂——有些原本每个地方都能生产的产品现在要通过长途运输到另一地方。此外,农作物的价格基本是由国家规定的,这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很大的限制。

到了70年代中叶,农作物产量的增速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速。一些省份的农民开始离开公社回归传统家庭生产,当地的官员默许了这种情况,因为这样大大增加了产量。但政府面临着威信扫地或又一次饥荒的危险,于是决定全面批准公社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个新的体制下,农民可以自由决定自己土地的用途,但要把某种农产品按定额和规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超过定额的部分农民可以在自由市场上售卖或按照和国家协商后的价格卖给国家,这个协商价格通常在市场价和收购价之间。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国家承诺购买超过定额的任何农产品。

这个新方案立刻取得了成效,颁布后的六年内谷物产量以每年三点七的速度增长,棉花产量每年增加百分之十八,肉产量则每年增加百分之八点九。就在这一时期,农民的收入以每年12.3的百分比不断提高。产量的攀升和收入的提高对其他经济部门也起了刺激作用,农贸市场的数量从1980年的38000家增加到了1993年的67000家,农业的发展对乡镇小型工业和商业活动也形成了最初的推动。

于是在农业和联合股份公司,资本积累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土生土长的资本家阶级,在被消灭了差不多40年后,也随之出现了。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Print
Reddit
Telegram
Share this Article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Print
Reddit
Telegram